毕业论文范文网-论文范文
电气工程 会计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学前教育 德语论文 工程管理 文化产业 工商管理 会计专业 行政管理 广告学
机械设计 汉语文学 英语论文 物流论文 电子商务 法律论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药学论文 播音主持 人力资源 金融论文 保险学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装工程 模具设计 测控专业 工业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计算机论 电子信息 市场营销 法学论文 财务管理 投资学
体育教育 小学教育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书法论文 护理论文 心理学论 信息管理 公共事业 给水排水 新闻专业 摄影专业 广电编导 经济学
  • 范文首页 |
  • 毕业论文 |
  • 论文范文 |
  • 计算机论文 |
  • 外文翻译 |
  • 工作总结 |
  • 工作计划 |
  • 现成论文 |
  • 论文下载 |
  • 教学设计 |
  • 免费论文 |
  • 原创论文 |
搜索 高级搜索

原创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范文网-论文范文 -> 免费论文 -> 计算机论文

校园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方案

作者: 浏览:7次
免费专业论文范文
免费专业论文
政治工作论文
计算机论文
营销专业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医药医学论文范文
法律论文范文
生物专业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
化学教学论文范文
电子专业论文范文
历史专业论文
电气工程论文
社会学专业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语文专业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范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社科文学论文
教育论文范文
数学论文范文
物流论文范文
建筑专业论文
食品专业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
专业论文格式
化工材料专业论文
英语教学专业论文
电子通信论文范文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
经济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
营销专业论文范文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物流论文范文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
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范文
法律专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计算机专业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机械模具专业论文
报告,总结,申请书
心理学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收费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收费计算机专业论文
Delphi
ASP
VB
JSP
ASP.NET
VB.NET
java
VC
pb
VS
dreamweaver
c#.net
vf
VC++
计算机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校园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方案,论文范文关键词:校园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方案
校园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方案毕业论文范文介绍开始:

设计题目    校园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方案                                 
 目  录
前  言 3
0.1  网络应用的发展 3
0.2  建设XX中学校园网的必要性 4
第一章 XX中学校园网需求分析 6
1.1  XX中学网络现状 6
1.2  用户需求分析 6
1.3  功能需求 7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9
2.1  校园网络系统的构成 9
2.2  系统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9
第三章 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12
3.1  网络的分层设计原则: 12
3.1.1  核心层 Core Layer 12
3.1.2  分布层 Distribution Layer 12
3.1.3  接入层 Access Layer 13
3.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13
3.2.1  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简介 14
3.2.2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依据的标准 16
3.2.3  LUCENT 布线系统简介 17
3.2.4  设计XX中学综合布线系统的考虑 19
3.3  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22
3.3.1  校园网的设计目标 22
3.3.2  网络建设原则要求 23
3.3.3  系统需求分析 24
3.3.4  产品技术选型 25
3.3.5  厂家产品选择 30
第四章 主机系统设计方案 34
第五章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36
5.1  系统软件 36
5.2  服务器软件 36
5.3  应用软件 37
5.4  工具软件 38
第六章 校园多媒体教室系统实施方案 39
6.1  多媒体教室概述 39
6.2  系统结构及实施 39
第七章 项目材料清单 44
7.1  综合布线系统 44
7.2  网络设备 45
7.3  服务器 45
7.4  多媒体设备及外设 46
第八章 工程实施管理 47
8.1  工程组织 47
8.2  施工技术要求 48
8.2.1  设备间环境建议和施工管理 48
8.2.2  施工技术要求 48
8.2.3  测试的方案 60
8.2.4  竣工及验收 61
8.3  工程实施 62
8.3.1  工程设计 62
8.3.2  实施步骤 63
8.3.3  施工进度 64
8.4  系统支持和维护 65
第九章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66
9.1  产品质量保证 66
9.2  工程质量 66
9.3  工程图纸和售后服务 66
9.4  培训 66

前  言
0.1  网络应用的发展
目前,全球已掀起一股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作为其雏形,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相连的计算机已近达数千万台,全球有数亿人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交换和各种业务处理。Internet上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涉及人类面对和从事的各个领域、行业及社会公用服务信息。成为信息时代全球可共享的最大信息基地。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网络就是计算机”的说法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各国纷纷宣布建设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全球信息一体化局面已指日可待。
我国自1993年与Internet连通以来,已建成了四大主干信息网:中国公众信息网China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中科院网CASNET。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网络节点相继开通。广东省已经建立了面向本地服务的公共信息网。Internet显示出诱人的商业前景,被国人称为"第二国道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已经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前由于网络、数据库及与之相关的应用技术不断发展,尤其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内部网(Intranet)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正在迈入网络中心计算(NetworkCentricComputing)时代。人们传统的交互和工作模式正在改变。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可以共享数据,使用群件技术(GroupWare)进而能够协同工作;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传输、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以上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学校传统的计算机业务系统产生影响,使用户能更方便、更直观的使用系统,也使系统的性能更完善、功能更强大。
Internet的发展带动了全世界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现代学校应用程序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能真正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将Internet技术应用到学校内部,并建立基于这种开放技术的学校应用程序,使学校本身具有了Internet的特性,这种应用体系结构就是Intranet ── 学校内部网。
Internet和Intranet代表着全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Intranet使实现学校内部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学校工作人员和在校学生面对的信息资源已不仅仅来自于一个部门、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行业,而是所有Internet世界上的资源,使得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决策更为有效。
0.2  建设XX中学校园网的必要性
是否在学校采用最先进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是一个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而且十分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处于影响整个社会深刻变革的中心地位。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主要表现在:
1、当前校园网信息系统已经发展到了与校际互联、国际互联、静态资源共享、动态信息发布、远程教学和协作工作的阶段,发展对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教育信息量的不断增多,使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计算机管理和教育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个人是否具有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能否成功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学校应该培养所有学生具有驾驭和掌握这种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作为青少年教育工具的同时也向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新技术提供的机会以及它们在教学方面具有的优势都是很多的,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使用有助于个人化的道路,每个学生在个人的学习道路上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
3、我国各级教育研究部门、软件开发单位、教学设备供应商和各级学校不断开发提供了各种在网络上运行的软件及多媒体系统,并且越来越形象化、实用化,迫切需要网络环境。
4、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校园网中将计算机引入教学各个环节,从而引起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重大革新。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又为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提供了获取资源、协同工作的有效途径。毫无疑问,校园网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
5、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相应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同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大量计算机进入学校和家庭,使得计算机用于教育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是完全可行的。
Internet在学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普及。据统计,美国的学校建设了校园内部信息网络并与Internet连通的比例高达90%,国内的主要大学也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自己学校的内部信息网络。广东省的绝大多数高校,包括中专学校,都建成了自己的内部网络。因此,建设学校内部网,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举措,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随着校园网络的成功建设,必将给学校的管理部门、各级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科研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XX中学校园网需求分析
1.1  XX中学网络现状
目前,XX中学已有部分楼宇内部单独组建了网络,但楼宇与楼宇之间并没有相互连接。它们主要分布在办公大楼(145个信息点)、教学楼(32个信息点)、图书馆(90个信息点)、实验楼电脑室(共两间,分别62个和64个点)。另外,有部分楼宇需要建立网络,它们分别是教师宿舍(70个信息点),学生宿舍(两幢楼,共约384个信息点),饭堂(5个信息点),体育馆(10个信息点),实验楼的部分实验室(15个信息点)。
上述计算机房主要是根据不同的配置情况用于办公、教学、实验之用。虽然有些已单独组网,但仍相互独立没有互连。图书馆资料信息未采用开放的服务方式,图书信息查询仍需到图书馆。各科室基本上都以单机方式工作,计算机上网比率仍然较低。目前配置的计算机也仅用作一般计算机教学之用。综上所述,XX中学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率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1.2  用户需求分析
设计一个网络,首先要为用户分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用户对网络的真正需求,并在结合未来可能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设计合适的网络结构和网络技术,提供用户满意的高质服务。
网络在XX中学日常教学办公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网的运作模式会带来大量动态的www应用数据传输,会有相当一部分应用的主服务器有高速接入网络的需求(目前为100/1000Mbps,今后可会更高)。这就要求网络有足够的主干带宽和扩展能力。同时,一些新的应用类型,如网络教学、视频直播/广播等,也对网络提出了支持多点广播和宽带高速接入的要求。
除上述考虑外,还要注意到由于逻辑上业务网和管理网必须分开,所以建成后校园网应能提供多个网段的划分和隔离,并能做到灵活改变配置,以适应教学办公环境的调整和变化,及实现移动教学办公的要求。按目前通常的考虑,建议数据信息点的接入以交换10/100Mbps自适应以太网端口接入为主,以供带宽需求较高用户或应用使用。整个方案设计的目的是建设一个集数据传输和备份、多媒体应用、语音传输、OA应用和Internet访问等于一体的高可靠、高性能的宽带多媒体校园网。
1.3  功能需求
1、满足计算机教学科研、行政办公需要,提供各种教学、办公工具和支撑平台,并提供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资源。
2、具有完善的办公事务处理能力,包括电子公文传递、电子公文管理、电子邮件、邮件收发等无纸办公自动化功能。
3、满足信息情报交流的需要,方便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学科研人员对各种信息资料、科技情报的检索和查阅。包括Web查询、电子公告、电子新闻等。
4、具有远程通信能力,借助电话网等通信手段,以最低的通信成本,方便地实现远程互联,跨越地域限制,满足学校要求,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和信息资源共享。
5、具有收集、处理、查询、统计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原有数据资源,为学校领导提供准确、快捷的数字信息,实现数据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6、学校网络系统要确保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冗余。容错能力强,确保信息处理安全保密。
7、学校信息网络系统要保证实用和技术先进,便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并能不断满足学校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XX中学校园网络的功能需求可以由下图概括:

系统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2.1  校园网络系统的构成
校园网络系统由软件、硬件两个部分组成。
软件部分包括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主要是校园网站上的Internet应用、教学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软件主要是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操作系统、网络设备上的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以及安全系统。
硬件部分主要由网络布线系统、网络设备、主机(服务器)系统以及各种外设(UPS、投影机、打印机、磁带备份设备等)组成。
下面再谈谈校园网络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2.2  系统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校园网络系统的设计、实施,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依照以下思路进行: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
考虑到学校资金、学校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学校教职员的现有水平以及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的固有规律,学校网络系统的建设应该分步实施。但是分步实施是在总体规划下的分步实施。没有总体规划,整个系统有可能陷入各个部分相互不兼容和前期投资的极大浪费。基础设施建设,这里主要是指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采用一步到位的办法。因为综合布线系统有它的特殊性,综合布线的材料并不昂贵,且双绞铜线已经发展到六类,可以满足1000M的应用需求,专家预测,铜线的性能基本已经到了物理极限,不会再有什么七类、八类铜线出现了;现有的光缆,其性能也足以满足十年以内各种应用对介质的要求。而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费用比较高,在旧的楼房里就更是这样,且对工作、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对学校教职员生活的影响,综合布线系统建设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适度超前。
特别注重应用系统的建设
建设校园网络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教学效率,所以要特别注重应用系统的建设,这一点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大致就是功能需求里提到的几个方面:校园网内部网站应用(Web发布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电子邮件系统、BBS电子公告系统和文件传输系统)、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系统(网上课件制作平台、网上课件管理与浏览、网上作业与考评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和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VOD视频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电子备课系统、COD课件点播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和素材库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系统(校长办公系统、网络会议系统、办公审批系统、通知公告系统、公文收发系统和论文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校长查询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
校园网应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且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园网应用系统的总体思路是边使用、边改进、边开发,力争在两到三年能够把应用系统完善起来。具体做法是:市面有现成的应用系统且符合XX中学要求的,买来就用;市面有现成的应用系统,大体符合XX中学要求的,改进后用;市面上没有现成应用系统,而XX中学又确实需要的,定制开发后使用。
把当前先进性、未来可扩展性和经济可行性结合起来
这里的先进性指的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不落后并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极大的作用,而不仅仅看现在的网络建设中包含了多少新的或称为先进的技术。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很快,设备更新淘汰也快。先进的技术只有在使用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时才被赋予了先进性,只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并不表示就有了先进性。一个系统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考察一个系统是否具有先进性的最重要的考察依据。
系统的可扩展性是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对未来技术的包容能力和现实的扩充能力。其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是否开放,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具体的设备是否开放和冗余。
只有把当前先进性、未来可扩展性和经济可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一个系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而具有先进性。
符合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符合标准,其实是系统具有开放性的前提条件,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强调开放的时代,从而是一个强调标准的时代,所以把这一条单列,以示重视。
特别注重对人员的培训
前面已经强调了在校园网络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应用系统的建设,而应用系统总是由人去使用的,所以要特别注重对人员的培训;除了应用系统的使用人员以外,一个系统,在它的生命周期里,是需要系统维护人员对它进行大量的维护的,所以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要特别注重。概括地说,在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人员的培训,要注重对实施系统的工程人员、维护系统的管理人员和使用系统的教职员工们的培训;工程人员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系统维护人员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而教职员工作为系统的最终用户,是系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本章所谓的网络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设备。
3.1  网络的分层设计原则:
 从逻辑上,大型网络可分为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每层都有其特点。层次化设计的优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可扩展性:因为网络可模块化增长而不会遇到问题;
简单性:通过将网络分成许多小单元,降低了网络的整体复杂性,使故障排除更容易,能隔离广播风暴的传播、防止路由循环等潜在的问题;
设计的灵活性:使网络容易升级到最新的技术,升级任意层次的网络不会对其他层次造成影响,无需改变整个环境;
可管理性:层次结构使单个设备的配置的复杂性大大降低,更易管理。
3.1.1  核心层 Core Layer
核心层为下两层提供优化的数据输运功能,它是一个高速的交换骨干,其作用是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包而不应卷入到具体的数据包的运算中(ACL,过滤等),否则会降低数据包的交换速度。
3.1.2  分布层 Distribution Layer
分布层提供基于统一策略的互连性,它是核心层和访问层的分界点,定义了网络的边界,对数据包进行复杂的运算。在园区网络环境中,分布层主要提供如下功能:
地址的聚集
部门和工作组的接入
广播域/多目传输域的定义
Inter VLAN路由
介质的转换
安全控制
3.1.3  接入层 Access Layer
接入层的主要功能是为最终用户提供对园区网络访问的途径。本层也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调整,如Access-list Filtering等。在园区网络环境中,接入层主要提供如下功能:
Shared Bandwidth
Switched Bandwidth
MAC Layer Filtering(possibly)
Microsegmentation
在广域网环境中,接入层主要提供通过Frame Relay、ISDN、Leased Line连入远程节点。
3.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针对用户需求和本布线工程性质,我们向XX中学推荐美国朗讯科技公司的建筑物与建筑群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YSTIMAX SCS,这是一套针对现代化楼宇内部网络及各种通信需求而设计的配线系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部颁布线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规范”,并早在1986年就通过了北美电子通讯标准协会(TIA/EIA 568-A)的认证,一经推入市场便立即获得了全球广泛的响应。
我们将按照XX中学校园网系统的实际需求,本着一切从用户出发的原则,根据我方多年来的丰富经验及对本工程的深入理解,充分考虑以后的管理、使用及节省投资,尽我们所能提供一套高性能的系统设计方案。
3.2.1  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简介
Lucent Technologies的布线系统是一个模块化的开放系统,主要由六个子系统组成,下面分别说明各个子系统的组成:
工作区子系统  WORK AREA SUBSYSTEM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或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I/O之间搭桥。信息输出口采用符合ISDN标准的RJ45 8芯插口,根据用户的使用环境选用埋入型、桌上型、地毯型或通用型插座,根据网络系统末端设备的接口选用相应的适配器。
水平子系统  HORIZONTAL SUBSYSTEM
由各区的分线架(IDF)到该区的各个信息输出口的连接。水平布线子系统是整个布线系统的一部分,它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水平布线子系统与干线子系统的区别在于:水平布线子系统总是处在一个楼层上,并端接在信息插座上。SYSTIMAX SCS使用24AWG双绞线(UTP)为传输介质,对于数据和图像的传输,采用CAT5类双绞线(1061)或CAT5+(1071)超五类双绞线,部分对传输频宽及高速数据传输有更高要求的信息点,可采用光纤到桌面(FTTD)方式设置。对于语音和控制信号的传输,采用CAT3类双绞线(1010)。
线缆长度估算公式:
 LT=[(Lmax+Lmin)/2+H ] * 1.15*N
 Lmax  本楼层最远终端设备至本楼层设备间距离
 Lmin  本楼层最近终端设备至本楼层设备间距离
 H: 本楼层楼高,本方案中涉及的楼高为4米。
 1.15:线缆剪切余量和线长冗余为线长的15%
N:本楼层信息点数量(语音点数量与数据点数量之和)。


管理子系统  ADMINISTRATION SUBSYSTEM
管理子系统即指楼层配线间(FD),由交连、互连和I/O组成。管理点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交连和互连允许你将通信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建筑物的不同部分, 以便能更容易地管理通信线路。I/O位在用户工作区和其它房间, 使你在移动终端设备时能方便地进行插拔。由电缆配线架(110型)和光纤配线箱(LIU)组成。110型配线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颜色编码,便于跳线,根据使用的不同情况采用打入式或插拔式跳线方法。光纤配线箱采用易于扩充插接的STII光纤插头,使光纤的连接非常简单。
垂直主干子系统  RISER BACKBONE SUBSYSTEM
干线子系统是整个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一部分。它提供建筑物的干线电缆的路由。它通常是在两个单元之间, 特别是在位于中央点的公共系统设备处, 提供多个线路设施。该子系统由所有的布线电缆组成, 或者由导线和光缆以及将此光缆连到其它地方的相关支撑硬件组合而成。传输介质可能包括一幢多层建筑物的楼层之间垂直布线的内部电缆或从主要单元(如计算机机房或设备间和其它干线接线间)来的电缆。由主线架(MDF)到各区分线架(IDF)的连接部分,根据传输信号的不同,分别采用UTP电缆或Lucent Technologies 50/125多模光纤为传输介质,以满足现在和将来所有通讯网络的要求。
设备间子系统  EQUIPMENT SUBSYSTEM
设备间子系统即指总配线间(BD),由设备间中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 它把公共系统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该子系统将中继线交叉连接处和布线交叉连接处与公共系统设备(如PABX)连接起来。该子系统还包括设备间和邻近单元(如建筑物的入口区)中的导线。这些导线将设备或雷电保护装置连接到有效建筑物的接地点。主线架(MDF)与主控室内各系统的连接部分,包括通讯系统、计算机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和大厦设备自动化系统等。
建筑群子系统  CAMPUS SUBSYSTEM
建筑群子系统即指群楼布线系统(CD),它将一个建筑物中的电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外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它是整个布线系统中的一部分(包括传输介质)并支持提供楼群之间通信设施所需的硬件, 其中有导线电缆、光缆和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与外界公共交换网络的连接部分,包括与邮电局等通过光缆或电缆的连接。
这六个系统示意图如下所示:


3.2.2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依据的标准
 (1) EIA、TIA568A/568B标准和ISO/IEC11801标准;
 (2) 邮电部《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YD/T 926.1-1997
 (3) 邮电部《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纤技术要求》 YDT/T926.2-1997
 (4)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 72:97
 (5) 中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3.2.3  LUCENT 布线系统简介
LUCENT简介:
LUCENT的布线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支持众多的网络、通信和控制方式;其组网、变动和维护起来相当灵活方便。完整的系列产品为布线系统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而完全模块化的形式又使其它产品相形见拙。这些都是其它公司产品所不能相比的。在已有布线系统的基础上,继续不断研制开发出新的产品和配件,使你已有的布线系统可以在相当长时间里支持到各种新出现的应用,从而使大楼和布线系统持续保值和升值。
LUCENT布线系统在整体上、各个主要方面、未来发展及厂家信誉等方面都大大领先于其它布线系统。它的广泛应用既说明了问题又为用户提供了经验,而LUCENT的技术、资料、培训、规范化设计和施工,保证了不断开发出来的新配套产品和众多训练有素的代理以及工程队伍,又为用户提供了真正的长期保证。这也正是推荐LUCENT布线的主要原因。相信选择LUCENT布线系统完全符合业主近期和长远利益。
LUCENT与其它布线系统比较:
比较项目 LUCENT SCS布线系统 其它布线系统
符合国际标准方面 不但完全满足EIA\TIA568,ISO\IEC11801及EMC电磁兼容性各种等国际标准,还完全满足中国综合布线标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 宣传能满足标准,但未能得到充分验证。
公司历史 世界最大的跨国通信公司,中国信息高速公路主要设备供应商,综合布线的发明商。办事机构遍布全国八大主要城市。 有些厂家、产品规模较小,不能提供布线系统全方位产品,甚至产品被出售,发展方向不明。
产品系列 布线系统的发明和倡导者,十多年工程经验,仅布线方面就有3800多种产品,全面支持话音、数据、图像、楼宇自控、显示系统、磁卡门紧系统等等。全部产品LUCENT专利,LUCENT自行生产,整个系统性能大大优于国际标准。LUCENT不断推出新产品,今后发展和投资有保护。与全球各知名楼宇自控厂家全面合作,系统设计、测试、运行有保障。LUCENT已推出在布线系统上传输1000MBPS的应用,有各种图像、大型电脑系统的适配器,真正体现了布线系统的意义。 开发时间短,主要是一些线、线架等基本产品,产品不成熟,整体配合性差,系统升级不协调。特别是缺乏图像、IBM等大型电脑及楼宇自控系统等方面应用的配套产品,厂家无法提供图像、楼宇自控系统和其他一些系统的综合布线设计指导手册,系统的开放、兼容性较弱,使综合布线的意义打折扣。
技术支持 有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专职开发,在香港、北京、上海设有技术支援中心,对各种IBS系统均有专门的研究、设计、施工及测试手册,确保使用和发展,技术上一直领先。 缺乏专门技术机构,没有工程和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文件资料和支持,大大影响应用和发展的进行。
人员培训 在北京、上海、香港、悉尼、新加坡等地为我国人士提供D&E、I&M、IBS培训,随时提供布线系统新产品、应用的信息和帮助。 有些没有或有而不固定,缺乏保障。
产品支持 HONEYWELL、JOHNSON、HP、IBM等一大批5A产品的楼宇自控厂家。 常无楼宇自控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合作伙伴
质量保证 产品质量、系统应用双十五年保证,EMC电磁兼容性的保证,严格的设计方案及验收测试数据TSB-67标准。 厂家、产品规模小,保证难实现,缺乏各方面的技术、实施规范和标准。
产品供货 LUCENT亚太区在新加坡有大规模仓库,分销商在香港、国内各地有现货及时供应,完全保证工程工期、系统扩展等。 厂家协调问题导致供货延误,分销渠道少,供货差,部分产品依赖OEM厂家。
工程经验 大型工程多,系统应用多,推广时间长。工程项目在全国占有80%,在全球工程占有中遥遥领先,经历实践考验性能稳定。 在国内外缺乏大型工程实例和成功的范例,代理缺少工程经验。
3.2.4  设计XX中学综合布线系统的考虑
设计XX中学校园网络系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时,将严格依照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测试、验收,适度超前,一步到位。
建筑群间子系统采用6芯室外多模光缆。采用6芯应该是足够的:园区骨干网采用的技术,有FDDI(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FE(Fast Ethernet)、GE(Gigabit Ethernet)和ATM(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Mode),其中除FDDI DAS(Dual Attachment Station)需使用4芯光纤外,其余技术均只需要使用2芯光纤;XX中学目前没有采用FDDI技术,那么以后采用的可能性应该是更小了,因为FDDI技术现在应该已经是一种过时的技术且性能/价格比比较差。这样,采用FE、GE或ATM作为园区骨干网,1个通道只用2芯光纤,即使冗余配置也只需4芯光纤,还有2芯光纤可作备用,所以,采用6芯光纤的光缆应该是足够的。我们采用多模光缆,考虑到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的话,因为千兆以太网在多模光缆上可以跑550米,XX中学参与连网的楼宇之间的距离没有超过550米,因此,采用多模光缆是安全可靠的。
骨干光纤布线采用全星型结构,中心机房设在实验楼的4楼。考虑把教学楼、图书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饭堂、办公楼、体育馆全部以光纤与位于实验楼中心机房相连。采用6芯室外铠装光缆。在各楼采用墙装式光纤接线盒(Lucent 12口);网络中心要端接的光纤芯数比较多,建议采用机架式光纤接线盒(Lucent 24口)。
以下是校园网主干光纤布线的示意图。
XX中学光纤布线示意图
以下是主干光纤布线的材料预算(未包括光纤耦合器面板、光纤耦合器等小件配套材料,它们将在预算表中列出)。
大楼名称 到网络中心
距离(米) 12口光纤管理盒 24口机架式光纤盒 ST头 光纤跳线
实验楼 0  2 48 8
办公楼 70 1  6 1
教学楼 140 1  6 1
体育馆 150 1  6 1
图书馆 210 1  6 1
教师宿舍 280 1  6 1
学生宿舍1 350 1  6 1
学生宿舍2 350 1  6 1
饭堂 460 1  6 1
合计 2010 8 2 96 16
 注:网络中心的光纤长度为大概计算值,具体布线长度,要以实际确定和测量值为准。
说明:①由于学生宿舍有两幢,每幢96间寝室,每个寝室2个点,每幢192个点,共384个点,故需要四组Super Stack II 3300交换机(四台堆叠),也就是说,此时需要四对光纤。又因为六芯多模光纤最多可连三对光纤,故此时,学生寝室需要拉两条光纤电缆。②根据实地的观察,不宜直接从中心机房拉非屏蔽双绞线至体育馆,因为一方面,两者距离超过100米(校方要求,体育馆的配线间在“体艺科组”),另外UTP也不适合室外布线。

建筑物即大楼内部的布线,原则上是垂直主干采用光缆,水平系统采用超五类双绞线。但是依初步的调查,XX中学参与网络建设的大楼都不太高,可以采用CNA结构,即整栋大楼只设一个配线间,集中管理。这样的话,则大楼里面的布线系统,其垂直主干和水平系统已经合二为一,可以全部采用超五类双绞线。
CNA结构如下图所示:

注:为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学校在两幢学生宿舍楼间专门建筑了一间房,用来放置交换机,非屏蔽双绞线可以直接与学生宿舍楼的各个房间的信息插座连接。非屏蔽双绞线的布设,建议从紧靠天花板的地方钻洞穿墙,来通过各房间。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人为的有意无意地对线缆造成伤害。
以下是UTP布线的材料预算(未包括跳线、模块、面板、水晶头等小件配套材料,它们将在预算表中列出)

大楼名称 信息点数 24口配线架 48口配线架 机柜 双绞线(箱)
中心机房    2m 
实验楼 15 1   2
教学楼 -    不需要
办公楼 145 1 3 0.6m 32
体育馆 10 1  0.6m 3
图书馆 90  2 0.6m 3
教师宿舍 70 1 1 0.6m 18
学生宿舍1 192  4 2m 41
学生宿舍2 192  4 2m 41
饭堂 5 1  0.6m 1
合计 719 5 14  141
注:双绞线长度的计算方法参见3.2.1节。
说明:教学楼因为已经布线,故此时不需布线。另外,办公楼也已经布线,但需要全部重新布线。图书馆只需在二楼和三楼的办公室各布2个点,一楼的学生书库布线26个点。

3.3  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3.3.1  校园网的设计目标
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自己和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总体设计将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我公司始终本着为学校着想,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使系统经济可行,功能强大。
3.3.2  网络建设原则要求
随着现代计算机应用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诸如图形、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和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科研设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网络平台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保证系统能正常稳定运行,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落后,在本网络系统方案设计中,我们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稳定性
只有运行稳定的网络才是可靠的网络,而网络的可靠运行取决于诸多因素,如网络的设计,产品的可靠,而选择一个具有运营此类网络规模经验的网络合作厂商则更为重要。要求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备份技术。
2、高带宽
为了支持数据、话音、视像多媒体的传输能力,在技术上要到达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要采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以适应大量数据和多媒体信息的传输,既要满足目前的业务需求,又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为此应选用高带宽的先进技术。
3、先进性
网络硬件、软件平台的先进性,要注意选择性能价格比好的先进技术和硬件和软件组网,保证系统的基础环境十年不落后。
4、标准性和开放性
选择统一性的网络结构与软件硬件平台,有利于系统的建立与开发。制定信息管理的规范,在学校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制定数据流图和数据结构,为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为了实现与各种网络互访的要求,要选择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既要选择当前的主流产品,又要具有开放性,以利于今后的扩充。
5、可扩展性
系统要有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随着业务的增长和应用水平的提高,网络中的数据和信息流将按指数增长,需要网络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并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易扩展不仅仅指设备端口的扩展,还指网络结构的易扩展性:即只有在网络结构设计合理的情况下,新的网络节点才能方便地加入已有网络;网络协议的易扩展:无论是选择第三层网络路由协议,还是规划第二层虚拟网的划分,都应注意其扩展能力。
6、容易控制管理
因为上网用户很多,如何管理好他们的通信,做到既保证一定的用户通信质量,又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是建好一个网络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7、经济性
充分利用原有的软件、硬件资源,减少投资浪费,做到高性能价格比。
8、安全性
网络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安全及网络使用的安全。由于XX中学网络连接园区内部所有用户,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应支持VLAN的划分,并能在VLAN之间进行第三层交换时进行有效的安全控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9、符合IP发展趋势的网络
在当前任何一个提供服务的网络中,对IP的支持服务是最普遍的,而IP技术本身又处在发展变化中,如IpV6,IP QoS,IP Over SONET等等新兴的技术不断出现,XX中学校园网络必须跟紧IP发展的步伐,也就是必须选择处于IP发展领导地位的网络厂商。
在后面的网络技术选型和系统方案中,以上设计原则和思想都将会被贯彻始终。
3.3.3  系统需求分析
XX中学校园网将覆盖全校的工作区。以学校的网络中心为全网中心,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将全校的计算机及已有的局域网全部连网,对于数据、图形、图像、语音、视频等信息都有较好的传输效果,使得教学、科研、管理等网络应用能够平滑高效地在校园网上运行。整个网络要求设计成为Intranet/Internet应用模式,具有高速、开放、安全、易于管理的特点。
我们对用户的需求分析如下,在校园网内部,将以位于实验楼的网络中心为核心,通过光纤,采用多级星形辐射至各楼宇,从而构成整个校园网的主干,主干网要求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全校信息点的大致在900个左右,各信息点的网络带宽将视其应用的性质,进行合理地分配,分为100M以及1000M等量级。
XX中学校园网既是学校园区网,而且XX中学也需要能够通过光纤或DDN专线与CERNET连接,以开通全部的Internet网络应用服务。从内部校园网到外部Internet的访问都要有安全审查和流量管理功能。
3.3.4  产品技术选型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局域网和城域网中有多种可选的主流网络技术,以下我们将针对不同技术类型,简单阐明其特点,为我们的技术选型提供科学的依据。
传统以太网络技术
早期局域网技术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连接在同一总线上的多个网络节点有秩序的共享一个信道的问题,而以太网络正是利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CSMA/CD)技术成功地提高了局域网络共享信道的传输利用率,从而得以发展和流行的。特别是近几年交换式以太网和100M快速以太网产生和应用,使以太网络成为当今局域网应用较为广泛的主流技术之一。然而,以太网络在发展早期所提出的共享带宽、信道争用机制限制了网络后来的发展,即使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链路层交换技术(即交换式以太网技术)和提高收发时钟频率(即快速以太网技术)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不提供服务质量保证(Quality of Service)
以太网提供的是一种所谓"无连接"的网络服务,网络本身对所传输的信息包无法进行诸如交付时间、包间延迟、占用带宽等等关于服务质量的控制。这种传送方式就象邮局递送信件一样,信息包一旦交给传输介质,无论是发送端还是接收端都无法再对中间的传输过程进行任何有效控制,这就是所谓没有"服务质量保证(QoS)"。而且以太网的包(帧)长度本身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网络设备对每一个帧的处理和转发延迟处于随机、不可控状态。这两个因素的存在,使得以太网的帧在传输时的延迟和延迟的突发变化(抖动)就显得非常严重。我们知道,多媒体信息(音频、视频等等)与时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如视频要求每秒钟固定数量的画面、音频要求每秒钟固定数量的量化比特流等等,这些定时性很强的信息在传送时并不要求在某一个瞬间提供"过多"的带宽,但要求在长时间内能够保持一直有"不多不少正合适"带宽,否则视频的画面就会有"跳动",声音就可能"结巴"。显然,以太网对传输过程的不可控性和对帧处理延时的过多抖动都不适于现在大量涌现出的具有较强定时性要求的多媒体信息的传输。
2、带宽利用率较低
对信道的共享及争用机制导致信道的实际利用带宽远低于物理提供的带宽,虽然基于CSMA/CD机制的以太网可以使网络节点对带宽的争用以一种"秩序"进行,但其带宽有效利用率仍低于10%。以太网的交换技术可以降低争用的机率,但为了与原有网卡及应用软件的兼容,CSMA/CD仍必须存在,且交换中对转发端口的定位是在于动态学习动态刷新中进行的,这就使在统计上仍存在大量的包是以共享争用的方式传递的,交换技术可使利用率提高至20%~50%。
除以上两点以外,以太网传输机制所固有的对网络半径、冗余拓扑和负载平衡能力的限制以及网络的附加服务能力薄弱等等,也都是以太网络的不足之处。但以太网以成熟的技术、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较高的性能价格比,仍是传统数据传输的网络应用中较为优秀的解决方案。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
千兆位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是IEEE 802.3以太网标准的扩展,传输速度为每秒1000兆位(即1Gbps)。应用于大型校园网,能把现有的10Mbps以太网和100Mbps快速以太网连接起来。它可取代100Mbps FDDI网,也是ATM技术的强劲对手。千兆位以太网采用同样的CSMA/CD协议,同样的帧格式,是现有以太网最自然的升级途径,使用户对以太网原有设备管理工具的投资得以保护。
千兆位以太网是超高速主干网的一种选择方案。在数据、话音、视频等实时业务方面它虽然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质量(QoS),但千兆位以太网频宽较高,能克服原以太网的一些弱点,提供服务保证等特性。
IEEE802.3Z工作组已确定了以下一组规范,统称为1000Base-X。
1. 1000Base-LX:多模光纤传输距离为550米,单模光纤传输距离为3000米。
2. 1000Base-SX:62.5微米多模光纤传输距离为300米,50微米多模光纤传输距离为550米。
3. 1000Base-CX:用于短距离设备的连接,使用高速率双绞铜缆,最大传输距离为25米。
4. 1000Base-T:5类铜缆传输最大距离为100米。
千兆位以太网支持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终端之间的全双工连接,支持共享网络的半双工连接方式,使用中继器和CSMA/CD冲突检测机制。千兆位以太网联盟(GEA)为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种方案:
1. 更新快速以太主干网:更换核心交换机,全面提高原有网络性能。
2. 用于交换机到服务器链路:服务器使用千兆位以太网卡,直接与千兆位以太网交换机相接,提供每秒百万个包的处理能力。
3. 千兆位以太网到桌面台式机。高性能工作站安装千兆位以太网卡,直接与千兆位以太网相连。
4. 用于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千兆位以太网交换机用光纤相接,提供一条高性能主干线路。
5. 更新FDDI主干:保留现有光缆,提高带宽10倍。
ATM网络
“ATM(异步传输模式)”这一名词最早就为与电话中继通讯中常用的技术“STM(同步传输模式)”相对应而产生的,它既汲取了话务通讯中电路交换的“有连接”服务和服务质量保证,又保持了以太、FDDI等传统网络中带宽可变、适于突发性传输的灵活性,从而成为迄今为止适用范围最广、技术最先进、传输效果最理想的网络互连手段。
概括起来,ATM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实现网络传输有连接服务,实现服务质量保证(QoS)
这是ATM先进于其他网络交换技术、最有魅力的特点所在。以太网、FDDI等传统网络由于受当时技术所限,传输机制主要围绕解决信息包冲突碰撞问题、保证发端的信息包能够到达收端就可以了,并不考虑“如何到达”。而提出ATM技术的主要目标则是为了解决传输的服务质量问题,不仅要能够到达,还要控制如何到达,因而ATM技术是网络通讯技术中革命性的突破,具有其他技术在产生时所不具备的"天生优势"。
2、交换吞吐量大
ATM交换理论在建立时,充分利用了当时刚刚成熟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其定长的帧结构使所有交换工作能用纯硬件完成,因而ATM交换机本身硬件交换性能就远大于一般传统网络交换设备。
3、带宽利用率高
ATM是有连接的网络服务,内部交换是通过建立"虚电路"完成的。每一个虚电路所需带宽由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按需分配,不同的应用要求分配不同的信道带宽。一经分配,该带宽就由所属应用以统计的方式所占用,有传输则提供始终如一的持续带宽,无传输则自动让出带宽给其他通讯使用,因而带宽分配灵活,利用率极高,可达90%以上。
4、具有灵活的组网拓扑结构和负载平衡能力,伸缩性、可靠性极高
由于ATM采用有连接的网络服务,因而在ATM网络中可以存在多条冗余链路,实现环接、并行连接等冗余拓扑结构,在传输时可同时传输,带宽按链路冗余数目加倍,使全网具有极高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这在传统网络中都是难以做到的。比如:以太网是不能同时启动两条和两条以上的冗余链路的,这样会导致永无休止的“回环包”占据所有有用带宽,让网络崩溃。一旦网络中出现冗余,则必须启动一种称之为Spanning Tree算法的寻径技术,堵塞住所有冗余链路端口。用这种算法重新拓扑后的网络不仅会失去所有负载平衡功能,而且还会带来额外的网络负担,降低网络性能。
5、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统一
ATM是现今唯一可同时应用于局域网、广域网两种网络应用领域的网络技术,两种技术的统一是网络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这一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宏远目标的必由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整个业界的充分重视下,ATM近八年的发展已使其走向一个成熟稳定发展的轨道,逐步占据网络市场的主流。ATM是一个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已获得成熟的发展、同时兼具有新技术所特有的勃勃生命力的技术。不过,ATM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采用ATM技术来构建网络主干,需要较高的成本。其经济可行性较差,对XX中学所建的中等规模偏小的校园网络就更是如此。

 

在阐述完当今几种主流网络主干技术后,我们回到XX中学校园网的设计中来,结合前面所强调的设计原则和用户的具体需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佳的主干设计方案。
首先根据最先进技术和最佳性能优化的设计原则,技术已很久停滞不前、性能相对偏低FDDI已不适应XX中学校园网的需求了。剩下可选的则是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ATM这两种(共三个)当今主流主干网络技术。从前面需求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用户的网络应用可分为管理、教学、科研以及其它的Internet/Intranet应用服务系统,其中网络教学应用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要求有长时间稳定的带宽;而管理、科研和Internet/Intranet应用则非常复杂,它们不仅具有传统计算机通信的文件的传输、数据的查询等等,还根据信息发展的需要加入了大量图像、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应用,比如Web浏览、视频会议、语音电子邮件等等,这就需要网络不仅具有传送大量突发性数据的充裕带宽,还应当对实时性较强的多媒体信息的传送保持均匀的低延迟传输特性,从这方面来看,具备对传统数据服务和多媒体信息都有最佳传输效果的ATM交换技术和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技术无疑都可作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建设的成本、未来维护的能力和不同网络应用类型的搭配等各种因素。端到端全ATM在国外的先进地区虽有成功的案例,但对于900个点左右的Intranet而言需要更大的投资和较高水平的维护力量,我们的应用仍是传统应用加新型多媒体应用共存的模式,多媒体传输不可忽视但而且将来会占绝对的主体,因此我们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虽然目前应用还不是太多,快速以太网能够满足需要,但根据经验,在基础设施建立以后,带宽的需求将飞速增长,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达到最近五年不过时的标准。
从XX中学的网络建设资金以及网络应用信息流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千兆以太网主干技术的校园网方案,它以1000Mbps以太网交换技术为主干,可以做到1000Mbps全光缆到二级交换机,100Mbps到桌面。它能很好地支持XX中学的校园内部的网络通信以及与CERNET其它节点的信息交互,而且在性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价格上并不贵多少,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校园网络解决方案。
以下是网络系统方案设计的示意图:

3.3.5  厂家产品选择
提供网络产品厂家实在是太多了。国外的有Cisco、NortelNetworks、3Com、Lucent(该公司提供网络设备的部门现已独立出来成为公司AVAYA)、Alcatel、Cabletron、Intel。国内的有华为(华为的产品基本上全是OEM的,路由器是OEM Cisco的,交换设备是OEM Intel的)、联想(Legend)、中兴、D-link(目前已被联想收购,成了联想D-link)、Accton(D-link和Accton是台湾出产)。
各家有各家的优势和特色。Cisco在广域网产品方面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据称在广域网骨干路由器上Cisco产品占有80%的市场份额;Nortel Networks在语音交换方面有100多年的历史;3Com尽管它的高端产品目前已经被人收购,但它在园区网方面,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各家的特点说来话长,不一而足。但总的一点,比较贵,且他们占据的是中高端市场。在中低端市场方面,是D-link和Accton有极大的优势。特别要强调的是3com公司。3com公司是校园网方面拥有很长的历史,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均采用3com的网络设备,她以质量好、性能稳定著称,虽然目前因全球策略调整将高端出售,从而强化了她在中低端产品上的竞争力,作为XX中学一个中小型的园区网,3com的系列产品必将能提供一个性能、稳定双佳的网络。
具体配备如下:
中心机房:选择3com公司Switch 4007作为中心交换机。根据用户要求,加入两块9口千兆模块,为整个校园网提供18个1000Base-SX接口。其中7个SX接口用来下连教学楼、图书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饭堂、办公楼、体育馆;另外三个分别可用于Web服务器、数据/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剩余的8个备用。
教学楼:教学楼共有32个信息点,并且已经联网。教学楼的配线间在四楼。根据用户要求,分别选择24口和12口的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两台来进行连接各信息点。
图书馆:图书馆共有90个信息点。其中二楼资料查询室共有61个信息点(其中的一个点与一台服务器相连),在一、二楼办公室各2个点。剩余的26个信息点在一楼的学生书库。图书馆采用四台24口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交换机堆叠。
教师宿舍:教师宿舍共有70个信息点。采用三台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交换机堆叠。
学生宿舍:学生宿舍共有两幢楼。每幢采用两组四台24口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交换机堆叠。每个学生宿舍安置两个信息点,每幢楼有192个信息点。两幢楼有384个信息点。
饭堂:饭堂共有5个信息点,采用一台24口的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交换机来连接。
办公楼:办公楼共有145个信息点,并且目前办公楼已经布线连网,根据用户要求,办公楼要重新布线。办公楼采用四台24口的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交换机堆叠来连接。
体育馆:体育馆共有10个信息点,也是采用一台24口的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交换机来连接。
实验楼:实验楼主要有两类情况。一个是对电脑室的布置,电脑室在实验楼4楼,共有两间(分别为62个和64个点),均位于中心机房隔壁,并且已经连网。可以将每个电脑室的交换机直接通过UTP连往中心机房的交换机。另外一个情况是,实验楼1至4层还有一些实验室(共有15个点)需要与中心机房连接,它们可以直接通过UTP直接连往中心机房。
 根据招标文件所述,各幢楼需要交换机类别、模块如图所示:


说明:
①学生宿舍楼招标文件要求是192个点,实际上根据校方要求为384个点,相应地需要再引入一条光纤。另外,根据校方要求,对于学生宿舍楼,目前暂订购两个四台3300交换机堆叠。
②中心交换机建议增加3CB9RG4三层千兆模块,加入此模块,可以有效防止由于路由时发生的网络瓶颈。原10/100M 3CB9RF12R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宿舍、办公楼等访问密集单位的需求,易发生网络拥塞。因为3CB9RF12R既是一个12口的L2交换机,同时还是一台“单臂”连接的路由器,要负责整个校园网的VLAN之间的路由,而3CB9RF12R与48G交换引擎模块3CB9FG24T之间的连接只有1Gbps的带宽,即只有1个1Gbps的背板口。这相当于整个校园网内VLAN之间的通信不可能超过2Gbps(全双工时)。而3CB9RG4有4个1Gbps的背板口,在全双工时可以提供8Gbps的VLAN间通信,性能大有提高。
③办公楼中的三台交换机3C16987、3C16985、3C16981是无法堆叠的(参见招标文件第7页最后一行的交换机堆叠配置),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堆叠口。此时,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
1)通过在3C16981加入堆叠模块3C16960,可以提供相应的堆叠口。
2)通过将3C16985改为3C16988,可以提供相应的堆叠口。
此时关键看采用哪种方案性能价格比更高。通过计算,两者价格相差不多,建议采用第二方案。
④网络系统的管理很重要,可以说是一个网络成功、可靠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本方案所采用的3Com产品,全部支持基于Web的网管,并且全部自带网管软件(3Com公司提供的免费软件,可以在注册后自由使用)。
主机系统设计方案
本章所谓的主机系统,指的是各种用途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且主要是考虑各种服务器的选择原则。
目前的网络应用中,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服务器。Internet应用方面的服务器有:代理服务器、WWW服务器、E-mail服务器、文件传输服务器、BBS服务器、DNS服务器;在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方面有:OA服务器、各种应用服务器以及为整个校园应用服务的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
以上服务器是从逻辑上划分的。并不一定要求每一种逻辑服务器对应有一台物理上的服务器级的主机。具体采用多少台主机,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XX中学的招标要求,大致定为三类服务器,它们分别为WEB服务器,数据/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
主机系统可以有三大类选择:大型机系统、小型机系统和PC服务器系统。
采用大型机系统的做法,在历史上曾经流行过。流行的原因,在我们看来,主要是应用系统所要求的处理能力当时只有大型机能够提供。因为在那时侯,终端的处理能力很有限,并且很贵,大型机的处理能力可以满足应用的需要,但是更加昂贵。为了节约费用,只好采用有足够处理能力的大型机加基本没有处理能力的终端这种方式。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型机、PC服务器和台式计算机的性能有极大的提高,大型机逐渐失去了它的优势。
小型机系统是处于大型机和PC服务器之间的一种选择。通常来说,小型机的性能可以很高,可以逼近大型机的水平。小型机CPU通常采用RISC技术,程序执行效率较采用CISC技术的机器有极大的提高。小型机的可靠性较PC服务器高,因为小型机的元器件大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老化;另外小型机通常有与之配套的操作系统,且大多是Unix操作系统。可选的小型机有HP-9000,IBM RS-6000等。
PC服务器的性能跟小型机可以相当。之所以称为PC服务器,通常认为PC服务器是采用Wintel体系结构的,即采用Intel的CPU,采用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分工的原因,Intel专门生产芯片,而微软专注于操作系统,它们都是大规模生产,所以这种组合的价格极端的具有竞争力。是大多数单位的选择。
我们建议采用PC服务器作为应用系统的硬件平台。在这里,选择IBM的服务器。选择两台NF5100用于WEB服务器和数据/数据库服务器,选择一台NF7100用于视频服务器。
服务器具体配置如下:
设备名称 配置型号 数量 单位
WEB服务器 8658 41Y NF5100 PIII866MHz, 128MB, 36GB/10000转SCSI ,CD-ROM, 网卡, 15”黑 1 台
数据/数据库服务器 8658 51Y NF5100 PIII933MHz, 128MB,1*72GB/10000转SCSI,CD-ROM,网卡, 15”黑 1 台
视频服务器 8666-31Y NF7100 PIII/Xeon700MHz/1MB, 256MB, 3*72GB/10000转SCSI, CD-ROM, 15”黑 1 台
千兆网卡 3C985-Sx 3 块
软件防火墙 京联特Anti-X互联网过滤器(网络版) 1 套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在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单有可靠高效的硬件是远远不够的,各种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最终获得还有赖于网络硬件平台上的系统软件、服务器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工具软件。
5.1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在整个软件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直接与各种类型的硬件设备交互,主要作用是有效地支配和管理系统中的各种硬件资源。在XX中学校园网方案中,主要有以下系统软件。
计算机操作系统:SUN Solaris、Windows NT、Windows 98、Windows95及DOS。
系统软件的选择,从理论上讲,可以采用Unix、Linux、Windows 或NetWare。但是系统软件的选择又是跟硬件平台的选择紧密关联的。Unix的版本很多,有IBM的AIX、HP的HP-Unix、SUN Microsystems的Solaris、SCO公司的UnixWare等。如果硬件平台采用的是IBM公司的小型机,则操作系统十有八九就是采用IBM的AIX,首先是因为这种搭配性能好,另外一点则是厂家的策略了,当用户采用了他们的小型机或工作站以后,操作系统基本是免费的。既然免费,且性能还不错,那有什么理由不采用呢?
在硬件平台选型一节里,我们已经推荐采用PC服务器,并且也提过,PC服务器与小型机、工作站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体系结构采用的是Wintel。既然如此,我们的操作系统理所当然地是采用微软的Windows系列了。
应用系统的软件平台则采用微软的Windows系列。稳妥一点,服务器可以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工作站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98。
5.2  服务器软件
服务器软件主要是为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电子邮件:提供校园网内用户的电子邮件收发服务。可以采用的邮件服务器有Microsoft Exchange以及SUN Solaris SMTP Mail等。
文件服务:负责存储管理全网的公用软件和网络标准的规范文件,并向下一级节点分发全网信息检索表和存储信息资源。
WWW服务:用于存储管理全网超文本信息,对不同部门的信息提供授权访问。可以采用的WWW Server有Microsoft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Netscape WWW Server和APACHE WWW Server等。Client端则可用MS IE和Netscape Navigator等。
代理服务器:Microsoft Proxy Server。
DNS服务:提供对校园网的域名服务。
NEWS服务:负责存储、提供和管理电子新闻信息,为全网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电子论坛、新闻服务。
BBS服务:允许网络用户提出问题,通过BBS获得或发布消息。
数据库:在网络中心及其它主要网络节点的数据库,用于信息存储、检索等服务。
5.3  应用软件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有着异常丰富的应用软件。在XX中学校园网络中,同样会有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运行其上。
OA系统软件:采用统一的Internet技术及各种软件进行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包括校长办公、网络会议、办公审批、通知公告、公文收发和论文管理等子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包括校长查询、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教务管理和学籍管理等子系统。
教学软件: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系统。如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远程教学系统以及题库管理系统等等。
计费软件:建议可以采用被华中科技大学成功应用过的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我们可以认为,整个XX中学的网络就是一个开放的计算机实验室,对任何在这个网上活动的用户进行管理和计费。
5.4  工具软件
工具软件主要是指那些用于方便地管理网络和计算机的软件。
1、网络管理软件:包括网络管理平台软件和网络管理应用软件两类。
2、网络安全软件:在这方面比较优秀的有CA Unicenter TNG系统管理软件、IBM Tivoli TME 10系统管理软件等。这里采用XX中学指定的京联特Anti-X互联网过滤器(网络版)。
3、病毒防止和清除软件:主要是面向以Windows 9X、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为主要操作平台的应用环境,较为出色的有Network Associates的McAfee Total Virus Defense网络防病毒套件、CA的Unicenter TNG/Advanced AntiVirus Option软件等等,国产的主要有KV3000以及瑞星等。
4、网页制作工具软件:Microsoft FrontPage 2000,Macromedia Dreamweaver3.0等。

说明:软件的使用,正规地说来,应该严格遵守版权法的有关规定,与本方案有关的事情就是应该购买足够数量的软件套数,并为每套软件购买足够数量的许可证。不过,在招标文件中,XX中学并没有提出对软件的要求,究竟是否配置,需进一步协商确定。

校园多媒体教室系统实施方案
6.1  多媒体教室概述
多媒体教学网代表了教育电脑的发展方向。它蕴盖了电脑教室、语音教室及电化视听教室的全部功能,已成为现代化电子教室所必备的重要装备。
多媒体教学网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适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的一种专用电脑网络的一个系统概念。有了它,教师才可以通过电脑,利用图形、动画及声音、音乐、影带、VCD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多媒体教学网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功能全面、应用丰富的综合网络系统。两种网络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分别实现各自的应用。两个网络的布线完全分开,互不干涉、互相补充。多媒体视频网一般采用总线结构,而计算机网络现在多采用灵活方便的星型结构。两种布线系统的分离,使基于两种布线的应用可以完全不受对方的干扰。而且能保证对整个系统投资的充分利用,电脑不仅可以进行多媒体的教学,同时能够满足学生的上网需求。在一个大型的网络系统中这点就更为重要。使多媒体教学用的电脑同时处在电脑系统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的资源,条件允许时可通过这些电脑上INTERNET网。两种网络布线同时进行,每台电脑都配有多媒体卡和网络适配卡。这样可以保证与两套系统的独立相连,使用时方便、安全。

6.2  系统结构及实施
系统要求建成电脑、语音一体化网络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主要看资金的投入。
本方案采用投资少,实现简单的方式:采用两套布线系统(网络线系统、视频线系统)。
整体网络结构图如下:


网络系统建设
网络系统结构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电脑与Switch 之间的连接采用双绞线。双绞线布线系统与视频系统的布线同时进行,而且独立分开的。根据需要可以配置一台本地服务器,或者直接利用网络中心的中心网络服务器。如果校园网已经接上INTERNET,这些用于多媒体教学的电脑也可以作上INTERNET之用。

多媒体教学网设计
深蓝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北京深蓝世纪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它不同于以往纯硬件或软硬结合方式的网络教室系统,创新地采用全新压缩算法和高效内核技术、运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纯软件构架多媒体网络教室,突破了早期网络教学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障碍和成本限制,提出了独立于网络系统平台的全新多媒体网络教室纯软件解决方案,不但能够实现传统网络教室的全部功能,而且还能实现传统网络教室所不能实现的独特功能,彻底解决了以往网络教室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建设周期长,维护、使用困难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低总体拥有成本、全新教学模式、界面直观友好、灵活易用,并可随意升级、免维护,深蓝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室可在最短的时间里为您构造最强大的全新一代多媒体网络教室。
(1)功能简介
广播教学、语音教学、屏幕监视、遥控辅导、教学示范、师生对讲、分组讨论、电子论坛、消息发送、电子抢答、电子举手、远程命令、本地命令、文件传送、网络影院、远程复位、远程关机、电子教鞭、电子黑屏、远程管理、多媒体课件制作

(2)系统特点
快速屏幕广播  用动态图象捕捉和数码分流广播技术,保证图象和语音能够同时快速到达每位学生
多频道教学  在一个网络环境内,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教师同时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 可以接收任意频道的教学内容。
自动登录  学生机开机后自动登录指定的教师机,教师可控制学生的登录或退出
系统状态保持  教师机在进行教学时,所属学生机在任何时候重启机器都会自动进入教师当前教状态
多方会谈模式  采用多址广播和音频混合技术,即使网上多人同时发言,亦可清晰听见每个人的 声音,如同真实的课堂讨论一般
虚拟网络教室  教师和学生可在任意局域网络所及地点、任意时间迅速组建虚拟网络教室,而教师和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内
跨网段支持  通过易思多网段路由软件包,使得系统可以顺畅地透过多个网段进行教学,尤其 适合多网段无盘工作站

(3)系统功能
广播教学  可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画面和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如:教学课件等)实时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可对单一、部分、全体学生广播。使用电子教鞭功能,教师可对任何应用软件进行注释和讲解,达到辅助教学及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电子教鞭同时提供存储功能,教师可以存储所有讲解的画面,通过课件制作工具输出独立的多媒产品,并随时调用该产品独立运行或分发给学生。提供电子黑板和电子白板功能,教师可实现在普通黑板上的全部功能* 提供文本输入、编辑;* 提供大量图形工具;* 可改变调整笔型、笔宽及笔色;* 提供多种注释方法(箭头、注释模板、区域闪烁等)辅助教学讲解
语音教学  可将教师机的语音实时广播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可对单一、部分、全体学 生广播当教师在口述讲解,无须学生看屏幕时,为了不让学生因看屏幕而影响听 讲,在必要时,可强制学生机屏幕黑屏,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
屏幕监视  教师可实时监视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不用离开 自己的座位便可在机上观看到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情况。可对单一、群组或 全体学生进行多画面(最多16个)和单一循环监视
遥控辅导  教师可远程接管选定的学生机,控制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对学生远程遥控,辅 导学生完成学习操作,进行“手把手”式交互式辅导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 随时锁定或允许学生操作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教师在 遥控辅导教学中可实时 监视被遥控学生的电脑屏幕教师在遥控辅导教学中可与被遥控学生进行双向交谈 ,遥控辅导同时可使用电子教鞭功能。
教学示范  教师在进行屏幕监视和遥控辅导时可使用转播教学功能,教师可选定一个学生机 作为示范,由学生代替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该学生机的屏幕及声音可转播给其他 学生,增加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可随时使用 电子教鞭功能进行教学示范。
师生对讲  教师可与任意指定的学生进行实时双向交谈,教师可以选择是否允许其它学生旁听。
分组讨论  教师可对教室内的学生进行任意分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文字、语音、电子白 板进行交流,教室可随时插入任意小组,并参与讨论,小组内允许多个学生同时 交谈。
电子论坛  教师可选择一个或多个学生进行编组讨论,通过文字、语音、电子白板进行交流 ,不在该讨论组的学生不受干扰。
消息发送  模仿电子邮件功能,教师和学生可选择发送对象,相互发送信息,同时提供附件 插入和剪贴拷贝功能。教室可以允许或禁止学生使用消息发送功能。
电子抢答  教师在电子抢答组中使用电子论坛、电子白板提出抢答题目,组织学生进行抢答 ,抢答过程受教师控制组织。
电子举手  学生使用电子举手功能可随时呼叫教师。教师对举手的学生通过语音和文字随时答和查看。
远地命令  远程命令功能允许教师远程运行、关闭学生计算机上的应用软件。
本地命令  本地命令功能允许教师远程运行、关闭教师计算机上的应用软件。
文件传送  教师可以将本机应用软件、文本文件、图片等数据传送给指定的一个、一组、全 体学生。
网络影院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选定的学生播放VCD、SVCD等文件和碟片。
远程控制  教师可以对选定的学生机计算机进行远程复位、远程关机,可以对学生机的鼠标 键盘锁定和解锁,停止或恢复学生操作电脑。
电子黑屏  教师可以对单个、部分或全部学生进行黑屏肃静,锁定屏幕和键盘,达到让学生 专心听课之 效果。
远程管理  教师在本机可以统一设定学生机桌面布置、屏幕尺寸、声卡音量、配音方案等各 项设置。
课件制作  提供可视化及脚本编程排版两种方式,创作人员可根据产品开发的需要,将文本、声音、形、图像、动画及电影等多媒体素材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制作开发出各种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

 (4)运行环境
 网络环境  网络带宽10M以上,支持NOVELL、WINDOWS NT及WIN95对等网络等流行网络操作系统。
 教师机  奔腾MMX166以上,多媒体计算机,配耳机、麦克风。建议奔腾MMX200以上。
 学生机  奔腾133以上,带声卡,配耳机及麦克风。建议奔腾MMX166以上。

项目材料清单
7.1  综合布线系统
1、主干光纤部分材料清单  
  
项目 说明 单位 数量
1 6芯室外铠装多模光缆(50/125) 米 2010
2 600A 24口机架式光纤接线盒 个 2
3 600A 24口ST耦合器面板 个 2
4 盖板 个 2
5 100A3 12口墙装式光纤接线盒 个 8
6 10AST 6口耦合器面板 块 8
7 100A3 盖板 块 8
8 C2000-A-2 ST光纤耦合器 个 96
9 P2020C-C-125 STII多模光纤头 个 96
10 FL2EP-SC-10 ST-SC光纤跳线(双工) 条 16
11 D-182038 STII光纤消耗材料 套 2
12 光纤端接 个 96
13 光缆铺设工程费 米 2010
   
   
2、UTP部分材料清单  
  
项目 说明 单位 数量
1 1061004CSL W1000超五类双绞线 箱 141
2 PM2150B-24 24口配线架 个 5
3 PM2150B-48 48口配线架 个 14
4 MPS100BH-262超五类信息模块 个 719
5 双口面板 块 719
6 D8CM-5B 1.5米超五类跳线(机柜里用) 条 719
7 D8CM-7B 2米超五类跳线(工作区用) 条 719
8 底盒 个 719
9 国产机柜(新奇生) 个 3
10 挂墙式机柜(新奇生) 个 5
11 布线工程费(含耗材) 点 719

7.2  网络设备
项目 设备名称 产品型号 描述 单位 数量
1 3COM Switch 4007 3C16801 7槽机箱 个 1
  3CB9EP9 930W 交流电源 个 1
  3CB9EME 管理模块 块 1
  3CB9FG24T 24口48Gbps交换引擎 块 1
  3CB9RF12R 12口10/100M多层交换模块 块 1
  3CB9LG9MC 9口千兆交换模块 块 2
2 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MM 3C16988 24口10/100M端口,3个堆叠端口 台 6
3 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SM 3C16987 24口10/100M端口,1个1000BASE-SX端口,1个堆叠端口 台 9
4 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XM 3C16985 24口10/100M端口,1个堆叠端口 台 9
5 SuperStack II  Switch 3300 3C16981 12口10/100M端口,1个堆叠端口 台 2
6 Switch Matrix Cable 3C16965 堆叠线缆 条 17

7.3  服务器
项目 设备名称 产品型号 描      述 单位 数量
1 WEB服务器 865841Y IBM Netfinity 5100(PⅢ866MHz, 128MB, 0G HDD, 10/100BT, 40XCD-ROM,15") 台 1
  37L7206 36.4GB 10K-4 Ultra160 SCSI 10,000rpm 块 1
  3C985-Sx 3COM 千兆网卡 块 1
2 数据/数据库服务器 865851Y IBM Netfinity 5100(PⅢ800MHz,128M RAM,0G HDD,10/100BT,40XCD,15") 台 1
  37L7208 72GB/10000转 10K-3 Ultra160 SCSI 块 1
  3C985-Sx 3COM 千兆网卡 块 1
3 视频服务器 8666-31Y IBM Netfinity 7100(PⅢXeon700MHz/1MB, 128MB,0G HDD,10/100BT,40XCD,15") 台 1
  37L7208 72GB/10000转 10K-3 Ultra160 SCSI 块 3
  3C985-Sx 3COM 千兆网卡 块 1
4 图书馆服务器 847862x IBM xSeries 200, PIII933, 128M,9.1GB, 1.44M, 48X CD-ROM 台 1
5 软件防火墙 Anti-X 京联特Anti-x互联网净化器(网络版) 套 1

7.4  多媒体设备及外设
1、多媒体设备    
     
项目 设备名称 配置型号 描述 单位 数量
1 深蓝易思多媒体网络教室 标准版70用户 纯软件多媒体软件(支持视频流全屏流畅播放) 点 61
2 投影机 NEC MT850+ 1800-2000 流明/800×600 台 22
3 投影机 NEC MT1050 2100流明/1024×768 台 1
4 内投影 PX-50M5A 50英寸画面,16:9宽屏幕,等离子超薄显示器,厚度小于5厘米 台 1
5 投影吊架、线材  投影吊架、VGA分配器、音频、视频、电源线、PVC槽 套 23
6 投影幕 DA-LITE 100寸 64"×84"玻珠手动幕 张 22
7 视频展示台 先科 AF-300 水平晰度≥480线,CCFL冷光源,有正负片、镜像、宽银幕、马赛克等特效,四路视频/音频输出 台 22
     
     
2、电脑及外设    
     
项目 设备名称 配置型号 描述 单位 数量
1 多媒体电脑 联想奔月4000 Intel PIII 1G/128M/30G/nVidia TNT2 M64/10/100M/1.44/48X/15"液晶/“我的办公室”集成应用环境 台 10
2 多媒体电脑 联想奔月4000 Intel PIII 1G/128M/30G/nVidia TNT2 M64/10/100M/1.44/48X/17"纯平/“我的办公室”集成应用环境 台 70
3 笔记本电脑 东芝 Satellite 2800 PIII750, 128M, 20G, 1.44M, CD-RW, 56K, 15"TFT 台 2
4 MO机 富士通 FN640 Slim MO USB 3.9Mb/s, 2M cache, USB, 3.5寸, 外置 个 2
5 硬盘 迈拓金钻六代(5T020H2) 20G/7200转(质保三年) 个 65
6 声卡 8738 C-media8738 32位/PCI/支持四通道 个 123
7 UPS 山特 C3KS Castle系列在线式UPS,3KVA 台 1
 电池 松下 120Ah 节 8
 电池箱   个 1
工程实施管理
8.1  工程组织
一套健全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机构是贯彻工程意图和顺利进行工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建议XX中学与我方共同成立项目组。采用项目领导小组下的各级项目组长负责制,并明确规范所属下级各组的职责及组间协调关系。为工程验收,设置直属项目领导小组之下的双方共同组成的验收小组。为监控项目的实施,保证工程的质量,在项目执行小组下设置监控小组。
这种组织结构在我们承接的多个大型项目中采用,并被验证为行之有效的工程组织方案。

 

8.2  施工技术要求
8.2.1  设备间环境建议和施工管理
一、环境要求
(1)主设备间安排在楼梯附近,方便运输较大设备;
(2)室温控制在18度附近,相对湿度保持在30%-50%;
(3)保持室内无尘或少尘,通风良好,亮度至少30流明;
(4)安装合适的消防系统;
(5)使用防火门,至少耐火1小时的阻燃漆;
(6)提供合适的门锁,至少有一扇窗口做安全出口;
(7)尽量远离存放危险物品的场所;
(8)设备间的高度至少为2.55米高度的无障碍空间,门的大小至少高2.1米×宽0.9米,地板负重不少于500kg/平方米。设备间的大小取决与电器设备的空间要求。
(9)本次工程设计中采用的机柜有通风口,用于设备散热。UPS电源以保证网络设备运行及维护的供电。
二、施工管理
(1)施工队由安装工程师带队施工。
(2)所有施工人员均进行过专门培训。
(3)施工人员充分了解施工现场危险性,并参加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4)施工期间所用设备、器材由工程师向用户或本公司指定保管人员领取。
8.2.2  施工技术要求
一、土建工程的配合
在综合布线施工过程中,既要注意安全,又要保证质量。各工种之间的紧密配合对综合布线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等都有直接影响。
1、综合布线工程与主体工程的配合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安装工程中,综合布线施工与主体建筑工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配管、配线及配线架或配线柜的安装等都应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密切配合,做好预留孔洞的工作。这样既能加快施工进度又能提高施工质量,既安全可靠,又整齐美观。
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单间配管工程应当在浇灌混凝土前(预制版可在铺设后)将一切管路、接线盒和配线架或配线柜的基础安装部分全部预埋好,其它工程则可以等混凝土干固后再施工。表面敷设(明设)工程也应在配合土建施工时装好,避免以后过多地凿洞破坏建筑物。对不损坏建筑的明设工程可在抹灰工作及表面装饰工作完成后再进行施工。
2、提交安装的房屋一般应满足的要求
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应对配线间、设备间的建筑和环境进行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
(1) 配线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2) 预留地槽、暗管、孔洞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设备间敷设的活动地板应符合国家标准GB6650-86《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地板板块敷设严密坚固,每平方米水平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地板支柱牢固,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要求。
(4) 配线间和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施工电源和接地装置。
(5) 配线间和设备间的面积,环境温、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
(6) 配线间安装有源设备(集线器等设备),设备间安装计算机、交换机、维护管理系统设备及配线装置时,建筑物及环境条件应按上述系统设备安装工艺设计要求进行检查。
(7) 配线间、设备间设备所需要的交直流供电系统,由工艺设计提出要求,工程中实施。
(8) 安装工程除和土建工程有着密切关系需要协调配合外,还和其他安装工程如给水排水工程、采暖通风工程等有着密切关系。施工前应做好图纸会审工作,避免发生安装位置的冲突;互相平行或交叉安装时,要保证安全距离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二、电缆传输通道施工要求
施工准备工作是保证综合布线工程顺利施工,全面完成各项技术指标的重要前提,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有阶段性的工作。准备工作不仅在施工前,而且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较多,但就其工作范围,一般可分为阶段性施工准备和作业条件的施工准备。所谓阶段性施工准备,是指工程开工之前针对工程全面所做的准备工作;所谓作业条件的施工准备,就是为某一施工阶段,某一部分工程或某个施工环节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厂部性、经常性的施工准备工作。
为保证工程的全面开工,在工程开工前起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熟悉、会审图纸。图纸是工程的语言、施工的依据。开工前,施工人员首先应熟悉施工图纸,了解设计内容及设计意图,明确工程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明确图纸所提出的施工要求,明确综合布线工程和主体工程以及其它安装工程的交叉配合,以便及早采取措施,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破坏建筑物的强度,不破坏建筑物的美观,不与其它工程发生位置冲突。
熟悉和工程有关的其它技术资料,如施工及验收规范、技术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以及制造厂商提供的资料,即安装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试验记录数据等。
编制施工方案。在全面熟悉施工图纸的基础上,依据图纸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技术力量及技术装备情况,综合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编制工程预算。工程预算包括工程材料清单和施工预算。
2、器件检验
器材检验一般要求:
工程所用线缆和连接硬件的规格、程式、数量、质量,应进行检查。无出厂检验证明材料或与设计不符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线缆的检验要求:
工程所用双绞电缆和光缆的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电缆标记:在电缆的护套上约以1m的间隔标明生产厂名或代号及电缆型号,必要时还标明生产年份。
标签:应在每根成品电缆所附的标签或在产品的包装外给出下列信息。
─ 电缆型号
─ 生产厂厂名或专用标记
─ 电缆长度
电缆外护套须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若用户要求,应附有本批电缆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
双绞电缆生产厂家一般以305m,500m和1000m配盘。在本批量电缆中,从任三盘电缆中截出100m长度进行电缆电气性能抽样测试。测试方法应符合工程验收基本连接图的要求。一般可使用现场5类电缆测试仪对电缆长度、衰减、近端串扰等技术指标进行测试。
电缆芯线间、芯线与电缆内接地体、屏蔽层(总屏蔽层和/或线对屏蔽层)间的绝缘电阻最小值应大于规定值(在20℃时测量,测试电压在直流100V-500V之间)。
每线对屏蔽层与电缆内接地体及总屏蔽层间的绝缘电阻,最小值应大于或等于150MΩ.km(在20℃测试,测试电压在直流100V-500V之间)。

三、金属线槽的敷设
金属桥架多由厚度为0.4mm-1.5mm的钢板制成。与传统桥架相比,具有结构轻、强度高、外型美观、无需焊接、不易变形、连接款式新颖、安装方便等特点,它是敷设线缆的理想配套装置。
金属桥架分为槽式和梯式二类。槽式桥架是指由整块钢板弯制成的槽形部件;梯式桥架是指由侧边与若干个横档组成的梯形部件。桥架附件是用于直线段之间,直线段与弯通之间连接所必需的连接固定或补充直线段、弯通功能部件。支、吊架是指直接支承桥架的部件。它包括托臂、立柱、立柱底座、吊架以及其它固定用支架。
为了防止金属桥架腐蚀,其表面可采用电镀锌、烤漆、喷涂粉末、热浸镀锌、镀镍锌合金纯化处理或采用不锈钢板。我们可以根据工程环境、重要性和耐久性,选择适宜的防腐处理方式。一般腐蚀较轻的环境可采用镀锌冷轧钢板桥架;腐蚀较强的环境可采用镀镍合金纯化处理桥架,也可采用不锈钢桥架。综合布线中所用线缆的性能,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工程中常选用有盖无孔型槽式桥架(简称线槽)。
1、线槽安装要求
安装线槽应在土建工程基本结束以后,与其它管道(如风管、给排水管)同步进行,也可比其它管道稍迟一段时间安装。但尽量避免在装饰工程结束以后进行安装,造成敷设线缆的困难。安装线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线槽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视环境而定,最大不应超过50mm。
(2) 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 垂直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4) 线槽节与节间用接头连接板拼接,螺丝应拧紧。两线槽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5) 当直线段桥架超过30m或跨越建筑物时,应有伸缩缝。其连接宜采用伸缩连接板。
(6) 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其槽内的线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的最大者。
(7) 盖板应紧固。
(8) 支吊架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9) 为了防止电磁干扰,宜用辫式铜带把线槽连接到其经过的设备间,或楼层配线间的接地装置上,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2、水平子系统线缆敷设支撑保护要求
(1)预埋金属线槽支撑保护要求:
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可为不同的尺寸,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线槽直埋长度超过15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变时宜设置拉线盒,以便布放线缆和维护。
接线盒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线槽宜采用金属管引入分线盒内。
(2)设置线槽支撑保护要求:
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一般为1.5m-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上的间距宜小于2m。
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设置支架或吊架:
─ 线槽接头处
─ 间距3m
─ 离开线槽两端口0.50M处
─ 转弯处
塑料线槽底固定点间距一般为1m。
(3)在活动地板下敷设线缆时,活动地板内净空不应小于150mm。如果活动地板内作为通风系统的风道使用时,地板内净高不应小于300mm。
(4)采用公用立柱作为吊顶支撑柱时,可在立柱中布放线缆。立柱支撑点宜避开沟槽和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5)在工作区的信息点位置和线缆敷设方式未定的情况下,或在工作区采用地毯下布放线缆时,在工作区宜设交接箱,每个交接箱的服务面积为80平方米。
(6)不同种类的线缆布放在金属线槽内,应同槽分室(用金属板隔开)布放。
(7)采用格形楼板和沟槽相结合时,敷设线缆支撑保护要求:
─ 沟槽和格形线槽必须沟通
─ 沟槽盖板可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盖板和信息插座出口处应采以防水措施
─ 沟槽的宽度宜小于600mm
3、干线子系统线缆敷设支撑保护要求
线缆不得布放在电梯或管道竖井中。
干线通道间应沟通。
弱电间中线缆穿过每层楼板孔洞宜为方形或圆形。长方形尺寸不宜小于300mm×100mm,圆形孔洞处应至少安装三根圆形钢管,管径不宜小于100mm。
建筑群干线子系统线缆敷设支撑保护应符合设计要求。

 

四、线缆布线的要求
1、线缆与通道对应关系
综合布线子系统与建筑物内线缆敷设通道对应关系如下:
─ 水平子系统对应于水平线缆通道
─ 干线子系统对应于干线线缆通道,二级交接间之间的线缆通道,交接间与设备间、设备间与配线间之间的线缆通道
─ 建筑群子系统对应于建筑群间线缆通道
2、预埋线槽敷设线缆应符合的要求
敷设线槽的两端应有标记,表示出房号、序号和长度。
线槽内应无阻挡,接口应无毛刺。
预埋线槽,且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40%。
光缆与电缆同槽敷设时,应在暗槽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敷设在子管内,使光缆和电缆分开布放。子管的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
3、设置电缆线槽敷设应符合的规定
电缆桥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它障碍物不应小于0.30m。桥架宽度不宜小于0.10m,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超过50%。
电缆桥架内线缆垂直敷设时,在线缆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线缆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3m-5m处进行固定。
电缆线槽宜高出地面2.2m。在吊顶内设置时,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线槽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布线在线槽的线缆可以不绑扎,槽内线缆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线缆不应溢于线槽,在线缆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垂直线槽布放线缆应每间隔 1.5m固定在线缆支架上。
在水平、垂直线槽中敷设线缆时,应对线缆进行绑扎。4对双绞电缆以24根为一束,25对或以上干线双绞电缆、光缆及其它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线缆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
4、UTP电缆安装(穿线)技术要求
(1)本要求为在水平及垂直电缆安装时应共同遵循的一些规则及注意事项,施工中应严格遵守。
(2)安装弯曲半径必须五倍于线缆直径,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22mm,施工时应尽可能少弯曲。
(3)施工中不得扭曲线缆,用力不超过每30cm十二公斤,不得损伤外皮,线缆不得折弯(超过90°)。
(4)当管道长度超过33m,或者管道有两处以上90°弯角时,以及管道反向弯角情况下,就应当使用延长盒。
(5)线槽连接处用防水、绝缘胶布密封,确保线槽内无积水、碎水泥及石块。
(6)每个信息点处在离地面30公分处安装好国标墙盒,并与PVC管相联。
(7)线缆两头的标签应在距线端5-10厘米处,标签应粘贴牢固,确保安装中不致脱落。
(8)标签上标志应清晰,字迹应规范,内容与图纸一致。
(9)线缆在水平桥架(或管道)中应铺放平直,严禁打结,扭曲。
(10)各层线缆进垂直桥架前应每隔1.5-2米用捆扎带捆扎一次,若本层线缆过多可分束捆扎。线缆在垂直桥架中的铺设应遵循最高层的线缆靠最左边放,然后依层高从左到右按顺序放的原则,每隔2米应和桥架捆扎一次,垂直桥架中的线缆应垂直,不允许打结,拐弯扭曲。
(11)对桥架加以处理,防火、防锈,对线缆防虫害。
(12)信息点处线预留长度为30厘米;线进分配线箱(或相当预留位置)后,到箱底部再留0.5米;到主配线间预留位以后,再留1-1.5米。
(13)在施工过程中,为某种不可预知原因,需变更设计量,施工队将提交书面变更申请。
(14)动力电缆与数据电缆相距50mm。
5、其它敷设要求
采用吊顶支撑柱在顶棚内敷设线缆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线缆可以不设置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线缆护套应阻燃。线缆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弱电间中可采用金属管和线槽等方式敷设线缆,并应符合以上要求。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敷设线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参照邮电部《市内电话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1)布线安全
参加施工的人员应该遵守以下几点:
─ 着装一致
─ 安全使用工具
─ 保证工作区的安全
─ 制定施工安全措施
(2)路由选择
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但对于布放线缆来说,它不一定就是最好、最佳的路径。要选择最容易布放线缆的路径,即使浪费一些线缆也要这样做。对一个有经验的安装者来说:“宁可使用额外的100m线缆,而不使用额外的100工时(通常线缆要比工时费用便宜)。”
例如:要把"25对"线缆从一个配线间牵引到二级交接间,采用直线路径,要经吊顶布线,路径中要多次分割,钻孔才能使线缆穿过并吊起来;而另一条路径是将线缆通过一个配线间的地板,然后通过下一层悬挂的吊顶,再通过二级交接间的地板向上,这样容易得多。
(3)了解建筑物的结构
对于布线施工人员来说,彻底了解建筑物及其组成部分是如何建造的,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好处。由于绝大多数的线缆是采用隐蔽式的布线,故对地板和吊顶内应了解得像用X光照射一样清楚。也就是说,要准确的知道,什么地方能布线,什么地方不易布线。
当今,绝大多数现代化的建筑物都是开放的,并为弱电和强电布线分别设计了通道。但是,即使在这种场合,也必须了解走线的路由在何处。
(4)检查拉(牵引)线
在一个现存的建筑物中安装任何类型的线缆之前,必须检查有无管道或线槽。拉线是某种细绳或细钢丝,它沿着要布线缆的路径(管道)安放好,必须是路径全长的。绝大多数的管道安装者给后继的安装者留下一条拉线,使布放线缆容易进行。
(5)确定现有线缆的位置
如果布线的环境是一座旧楼,则必须了解旧线缆是如何布放的,用的是什么管道(如果有的话),这些管道是如何走的。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为新的线缆建立路由。在某些情况下能使用原来的路由,这时可利用旧线缆来帮助布新线缆。譬如,利用废弃了的线缆作为布放新线缆的拉线。
(6)提供线缆支持
根据安装情况和线缆的尺寸,要用专门的硬件来支持线缆,以使其加在结构上的重量不致超载。
支持线缆的硬件有:悬挂的吊顶上的"丁"字型吊钩,以及用来支持线缆的线槽。
(7)拉线速度的考虑
拉线缆的速度,从理论来讲,线的直径越小,则拉的速度愈快。但是,有经验的安装者均采取慢速而又平稳的拉线,而不是快速的拉线。原因是;快速拉线会造成线的缠绕或被拌住。
拉力过大,线缆变型,会引起线缆传输性能下降。线缆最大允许拉力为:
一根4对线电缆,拉力为10公斤;
二根4对线电缆,拉力为15公斤;
三极4对线电缆,拉力为20公斤;
N根4对双绞电缆,拉力为N×5+5公斤;
不管多少根线对电缆,最大拉力不能超过40公斤。
(8)线缆敷设的一般要求
线缆布放前应核对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是否与设计规定相符。
布放的线缆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挤压和损伤。
线缆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电源线、信号电缆、双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它弱电线缆应分离布放。各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智能建筑物内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楼宇设备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广播与卫星电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信号及控制线缆在同一路由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线槽按室分离布放,金属线槽应可靠接地,各系统线缆间距及线槽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布线线缆应有冗余。在二级交接间、设备间双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m-6m,工作区为0.3m-0.6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电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非屏蔽4对双绞电缆的弯曲半径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
屏蔽双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干线双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水平双绞电缆一般有总屏蔽(缆芯屏蔽)和线对屏蔽二种方式。干线双绞电缆只采用总屏蔽方式,屏蔽方式不同,电缆的结构也不一样。为此,在屏蔽电缆敷设时弯曲半径应根据屏蔽方式在6-10倍于电缆外径中选用。
布放线缆,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线缆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
布放线缆的牵引力,应小于线缆允许张力的80%。敷设水平双绞电缆,4对双绞电缆导线直径为0.50mm时的牵引力拉力不应超过10kg,导线直径为0.40mm时的牵引拉力不应超过7kg。
线缆布放过程中为避免受力和扭曲,应制作合格的牵引端头,如果采用机械牵引,应根据线缆牵引的长度、布放环境、牵引张力等因素选用集中牵引或分散牵引等方式。

五、信息点端接工艺规范
(1)将电缆(UTP)从底盒中拉出,用油性笔将该线缆的编号在距离根部5厘米处重新记录一次;
(2)在距离根部20厘米处(最短不得少于15厘米),将线缆剪断,剥离外护套5-6厘米;
(3)严格按照绿、橙、蓝、棕的次序将线对放入相应槽位中;特别注意每对线散开(即没有绞在一起)的距离不得大于12.7毫米;剥开外套的边缘距模块不得大于2毫米;端接时要先将线放在模块中间,再向两边卡放到相应槽位中,用单孔打线器将线固定并将多余的线切掉;
(4)将打好的模块卡到面板上,再将面板上到底盒上,注意上好的面板必须牢固,横平竖直;
(5)最后用透明胶带将模块插口贴好。

六、配线设备安装
1、机架安装要求
机架安装完毕后,水平、垂直偏差应符合生产厂家规定。若无厂家规定时,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3mm。
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若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完整清晰。
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应按施工的防震要求进行加固。
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留有0.6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视其型号而定,以便于安装和维护。
壁挂式机框底距地面高度宜为300mm-800mm。
2、配线架安装要求
采用下走线方式时,架底位置应与电缆上线孔相对应。
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应不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应不大于2mm。
接线端子各种标记应齐全。
交接箱或暗线箱宜暗设在墙体内。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500mm-1000mm。
安装机架、配线设备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3、110型配线架端接工艺规范
(1)必须在配线架安装好及有关线缆整理好后方可进行端接工作。
(2)先将配线架上部的螺钉暂时取下,松开下部的螺钉,然后将电缆一根一根依次穿入配线架相应架位中。
(3)在配线架边缘将电缆的外套剥离,按照色码将各线对放入相应槽位。注意分线时不要先按次序分好,而是要随机拿。用手指将线对压入相应槽位,用力要适度。
(4)用打线器将已放到位的线对打到位,并将多余线缆切断;然后将已切断的多余线缆清除干净。
(5)将连接块放在配线架上,注意正反,然后用打线器将连接块打到位。
(6)最后将标签放入相应的配线架中。
(7)用不同颜色的线缆护套,区分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七、强电系统的屏蔽
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是电子设备包括电缆中辐射出来的电磁能量,对处于设备或电缆附近的其他电缆中的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信号的误码、错码或信号畸变,要保证电缆中的信号传输,保护线缆中信号不受电磁干扰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EIA-69标准中综合布线系统线缆与强电线的距离要求(布线管道内已有非屏蔽双绞线线缆):

靠近于电压小于500V电力线和电力设备
 电磁
干扰源 日
光
灯 变压器及
电动机 无屏蔽的
电力线或电力设备 无屏蔽的
电力线或电力设备 电力线穿在接地
的金属布线管道内
   <2KVA 2~5
KVA >5KVA <2KVA 2~5
KVA >5KVA <2KVA 2~5KVA >5KVA
布线管道   非金属布线管道 接地的金属布线管道 接地的金属布线管道
最小分隔距离(m) 
0.3 
 1.1 
0.13 
0.31 
6 
0.07 
0.15 
0.3 
 
0.08 
0.15

8.2.3  测试的方案
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从工程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两类:验证测试与认证测试,验证测试一般是在施工中由施工人员边施工边测试,以保证完成每一个连接的正确性,通常仅注重布线的连接性能,而对布线电气特性并不关心,认证测试是指对布线系统依照EIA/TIA568标准进行逐项性能测试和电气测试。
我们在工程进行中采用“随装随测”-Test As You Go,即安装人员可以边施工边测试,这样即可保证质量又可以提高施工的速度,测试项目为线对正确安装,电缆的总长度符合布线要求。
在工程完成后,我们进行认证测试,测试标准为EIA/TIA-568A标准附属第67号公告(TSB67)“对UTP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现场测试的技术要求”。
通信介质的正确连接及良好的传输性能,是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认传输介质的性能指标已达到了系统正常运转的要求。
ANSI/EIA/TIA-268国际商业大楼通信线路标准对结构布线系统的线缆及连接器的传输给出了最低的电气性能指标要求。按照不同的传输速率对布线系统电气性能的不同需求,定义了3类、4类、5类布线材料。其中ANSI/EIA/TIA-568 TSB-36标准确定了传输线缆---双绞线的衰减,NEXT(Near End Crosstalk ),特性阻抗及分布电容参数,对3类缆线,其测试数据速率最大为16MHz,而对5类缆线,其测试指标达100MHz的传输速率。而ANSI/EIA-568  TSB-40标准定义了结构化布线系统中连接器件的性能指标,这些指标是:衰减,NEXT和反射损耗。同样,3类连接器定义了其在最大16Mz传输速率的条件下的性能指标。而5类的连接器则为100MHz。
五类非屏蔽双绞线应满足下列参数:
支持100/155/622MBPS传输
最大衰减
100MHz(1000ft):67db/km
16MHz (1000ft):25db/km
10MHz(1000ft):20db/km
近端串音
100MHz (1000ft):32db
16MHz  (1000ft):44db
10MHz  (1000ft):47db
公司的缆线测试将对承包的布线工程逐点地、全面地、可靠地测试,保证每个信息点达到以上标准。我们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FLUKE),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测试论文作为验收依据。
8.2.4  竣工及验收
工程竣工以后,公司将在工程验收以前,将工程竣工技术资料一式三份交给建设单位。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技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说明;
设备、器材明细表;
竣工图纸为施工中更改后的施工设计图;
测试记录;
系统如采用微机设计、管理、维护、检测应提供程序清单和用户数据文件,如磁盘、操作说明等文件;
工程变更、检查记录及施工过程中,需更改设计或采取相关措施,由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洽商记录,隐蔽工程签证。
验收:
根据工程竣工技术资料,由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进行核准验收。

8.3  工程实施
8.3.1  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一般是在集成商所提的方案建议书基础上,经过对项目的实际调查研究,为了实现建议目标而进行的具体设计。
XX中学校园网工程涉及的主要涉及内容有:
总体工程设计
网络结构设计
对每项设计都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设计的详细配置说明(实现原理和实现途径)
2. 所需资源概算(人力、设备购置、工期)
3. 相关图表(网络拓扑图、设备连接图、机房平面图、电缆布线图、功能结构图、数据流程图)
工程设计的结果应落实为实施。为正确高效地实现工程设计,必须准确地分割实施中的步骤,合理地规划每个实施步骤的工时、工作量,调配实施步骤间的连接,以达到最有效的资源利用和最佳的工期进度安排。
8.3.2  实施步骤
(1)设备的选型及采购
设备由买方选型确定之后,在双方总体组的共同协调和指导下,将以商务组为实施主体,配合双方其它各组,展开设备、产品的下单、运营等一系列商务运作。
同时需根据买方要求,通过工程实施组和应用软件组的配合和反馈,帮助买方完成实施中所必须的少量其它合同外设备、工具的采购和到位工作。相关论文和配置更新需提供给配置管理组归档。
(2)工程实施准备工作
以工程实施组为主体,按系统设计建议书,详细分析达到最佳要求所需的现场条件,指导实施现场的准备工作,并向配置管理组提供具有技术细节的工程实施计划论文。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 分析技术难点。
2. 做可行性实验。
3. 布线勘查:查看布线情况,分析布线测试报告,提出实施准备建议。
4. 机房环境勘查:了解机房电源需求、环境指标、设备放置位置,提出实施准备建议。
5. 确定合同外购买的设备、工具、软件的详细清单,并做必要性说明。协同商务组做好外购设备的正确到位。
6. 在安装正式开始前,向建设方提交设计详细技术细节的工程实施计划、可行性实验报告等论文,经双方讨论、修改、确认后,交由配置管理组归档。
7. 对用户展开有关硬件设备及系统软件的培训。
(3)网络安装与调试
1. 由集成商负责完成网络实施方案,并提交建设方,得到建设方认可后,方可进行网络安装。
2. 工程实施组的网络工程师配合商务组完成到货、分货和验货等工作。
3. 进行本地校园网交换机的安装、配置和调试。
4. 进行广域网设备连通调试。
5. 进行网络线路端接设备(如Modem等)的安装、配置和调试。
6. 进行路由器等远程网络设备的集中联调。
7. 进行网络管理软件的安装、配置和调试。
8. 分项进行网络测试,包括局域网、广域网等功能测试。
9. 向配置管理组提交完整的网络调试、配置、测试及遗留问题报告。
10. 对用户进行安装与调试的现场培训。
(4)系统试运行
1. 在网络系统均已初验合格之后即可开始试运行。
2. 应用软件系统加载在实际网络运行环境之上。
3. 在试运行阶段,整个系统工程将一起接受时间和环境的考验,不但要考察功能特性,更要考察系统运行的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4. 在试运行期间双方技术人员共同负责系统的维护工作。
5. 试运行结束时将协助用户生成试运行报告。
(5)整体系统工程最终验收
整个系统工程试运行结束时,验收组要依据双方总体组提出的验收准则,对试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给出结论性意见。
连续三个月无重大故障,并且达到预期性能指标时,最终验收通过。
验收对象:网络系统(包括网络设备、网络软件)、论文(各种工程、技术、配置论文)、培训(技术培训和应用培训)。
验收标准:双方总体组共同制定,经项目领导组审批。
验收方法:验收组根据总体组制定的验收标准,实施验收。
对整个网络系统工程的验收都应拟定验收测试计划,生成验收报告。
对论文的验收,依据工程论文中所列,考察其数量和内容与实际的符合度以及可读性等。
对培训的验收,以考试方法来测试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考试合格上岗。
8.3.3  施工进度
根据双方约定,整个施工计划完成周期为40天,计划实施任务进度如图所示:

 


工作内容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0
         
工程验收         
技术论文及培训         
试运行及初验         
交换机调试         
交换机到货及验收         
多媒体设备安装         
多媒体设备到货及验收         
服务器安装         
服务器到货及验收         
线路测试         
室内布线         
光纤布线         
布线材料到货及验收         
网络布线分析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工作日

8.4  系统支持和维护
完善的支持和维护是系统得以建设成功并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大体有三个思想:
其一是系统维护当然应以预防为主,在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完成之后,我们有责任帮助客户建立一个无忧环境,其主要内容就是协助客户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并运用一整套系统和网络管理工具来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
其二是系统维护的大量基础工作还得依靠各级技术队伍,仅仅凭集成商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集成商应尽可能地帮助客户建立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做好技术上的转移。
其三是系统维护的主要工作还需要集成商来完成。我们将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支持维护体系,包括支持维护的机构和计划,以及相应的责任和承诺。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9.1  产品质量保证
我公司提供的所有网络产品,均可由相关的外商驻中国代表处代表参与确认。并提供产品序列号作为备查。
除人为因素或不可抗拒因素外,所有网络产品保修期为叁年,布线系统材料的保质期为壹拾伍年。
9.2  工程质量
首先,网络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公司有从事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的高级工程师数名,在网络设计和系统配置上具有雄厚的实力。
其次,在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上,我公司有一整套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在系统方案确定后,出具规范的工程施工签纸及材料、工时定额。工程实施中,我们将严格按签纸和材料量施工,可由甲方监督及提查。
9.3  工程图纸和售后服务
网络工程结束后,提供系统原理图、施工图、设备的连接图、配线架连接图。
售后服务为48小时到这现场并解决问题。
9.4  培训
根据培训内容的实现方式,一般可分为现场安装培训和授课培训。
现场培训
现场培训时集成商或厂家的工程师到现场安装调试相关设备和系统,客户有关技术人员在现场观看和学习,并给予适当实际操作的机会,对学习产生的问题随即解答,具有很强的实践和交互性,但人数不能过多。
授课培训
授课培训一般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并根据不同课程辅以实验环境下的实际操作,学习过程中还提供完备的学习资料,是正规培训主要采用的方式。为使培训受到良好的效果,到达针对不同水平需求的人员因材施教,我们将授课培训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和中级培训一般由我方直接承担,高级和部分中级培训由原厂商直接提供。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培训,作为验收规程在培训方面的具体体现,我们都有相应形式的考核,从而增进培训的效果,提高培训的质量,确保上岗人员的技术素质,最终到达有益于系统长期安全、稳定的使用和运行的目的。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由我方和用户共同协商,具体由工程实施组负责,制定处一个合适的管理办法。


以上为本篇毕业论文范文校园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方案的介绍部分。
本论文在计算机论文栏目,由论文网(www.zjwd.net)整理,更多论文,请点论文范文查找

毕业论文降重 相关论文

收费专业论文范文
收费专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物理学论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
测控技术专业论文
历史学专业论文
机械模具专业论文
金融专业论文
电子通信专业论文
材料科学专业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
会计专业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
电子商务国贸专业
法律专业论文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
物流专业论文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论文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
化学工程专业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护理专业论文
数学教育专业论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心理学专业论文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
制药工程专业论文
电子机电信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新闻专业论文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采矿专业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
西班牙语专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设计论文
工程力学专业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
安全管理专业论文
交通工程专业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日语专业论文
德语专业论文
理工科专业论文
轻化工程专业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乡镇企业管理
给水排水专业
服装设计专业论文
电视制片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
物业管理专业论文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
包装工程专业论文
印刷工程专业论文
动画专业论文
环境艺术专业论文
信息计算科学专业
物流专业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
营销专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法律专业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

电子商务论文范文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双机通信 下一篇:校园网站毕业设计文档

最新论文

精品推荐

毕业论文排版

热门论文


本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论文改重 | 免费获取 | 论文交换

本站部分论文来自网络,如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删除 E-mail:229120615@qq.com

毕业论文范文-论文范文-论文同学网(www.zjwd.net)提供计算机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毕业设计格式范文,论文格式范文

Copyright@ 2010-2024 zjwd.net 毕业论文范文-论文范文-论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